古全和(第一册):苦难的童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人类是在新一代自然地承袭着老一代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演化和进步的。无条件地迷恋老一代的规则,人们会变得守旧;而离开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形成的规则,人们就会倒退,乃至再现某些兽性。

黎氏是像小狗小猫一样自由自在地长大成人的。她缺少常人的是非观和想事的方法儿。在她绝了对吴铁匠的念头之后,就陷于孤独苦闷之中。有一天,她猛然间想当然地认为,让她在和吴铁匠的事情上蒙受羞辱的罪魁祸首就是她的大伯子古顺之。一股复仇的狂热便从她的胸中陡然涌起。这对于蒙在鼓里的古顺之,无异于天降横祸。

黎氏的心里生出“报复”古顺之的怪念头并非偶然。在黎氏嫁进古家稳定下来以后,第一个相中的情人不是别人,正是古顺之。她总想,自己要是能够嫁上古顺之,那可就十全十美了。在她认定了这个念头之后,就想到了和古顺之偷情的好主意。

黎氏的叔叔和婶婶,可怜她自幼失去父母,对于她的种种愿望,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她得到满足。所以她从小就养成了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什么,想怎么样,就一定得怎么样性情。她觉得自己刚刚二十出头,容貌出众,光景正好,远胜过她那个呆头呆脑的嫂子古马氏,不相信她大伯子对她会无动于衷。由于她向往古顺之,也就厌恶古马氏,把她看成她的情敌,常常想,为什么自己就没有摊上古顺之,而偏偏摊上古顺起这块榆木疙瘩呢?自己哪儿赶不上那个呆头呆脑的嫂子?黎氏常常分不清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区别,把想象当事实,她想什么就是什么。古顺之的婚姻本来和她无关,可是她想来想去,竟把自己婚姻上不顺心的原因弄到古马氏的身上,认为事情就出在古马氏过早地和古顺之成了亲,使得她失去了嫁给古顺之的机会。她愤怒地想,要不是这样,她叔叔和婶婶一定会给她选上古顺之!她越想越生气,越想越委屈,心里竟生出这样的想法,认为是马氏夺去了她的爱,心里恶狠狠地对嫂嫂马氏说:“哼,凭你?一个老木瓜?你能看住古顺之?!你看姑奶奶俺怎样把他抢过来!俺不能名正言顺地把他弄到手,就偷偷摸摸地把他弄到手!大伯子背兄弟媳妇的故事虽说不多,可也不是没有!”她下定决心跟古马氏争夺古顺之,而危险的游戏也就这样开始了。

古顺之做梦也没想到聪明伶俐的兄弟媳妇会打他的歪主意。他原本不相信兄弟媳妇在做闺女的时候曾经有过毛病的传闻。他想,一个闺女长得俊秀,难免让人嫉妒,招来一些闲话。而且兄弟媳妇嫁进古家以来,孝顺公婆、和睦妯娌、勤快简朴、礼让谦和,言行举止,并无不妥。所以他根本就没想过她会有不轨的念头,没注意她的一些反常的举动。黎氏常常对他笑脸相迎,古顺之觉得那是兄弟媳妇善待他。黎氏在和他单独相处的时候,常常夸他一表人才,他感到莫名其妙,觉得一家人,用不着这样奉承。黎氏总是和古马氏抢着给他盛饭,在把饭碗递到他手上时,黎氏常常用她的手碰他的手,他也没往坏处想。就是黎氏几次用肩膀撞他,也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受的是孔夫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教导。而有过挑逗男人“成功”经历的黎氏却因此而产生了天大的误解,以为古顺之对她有意。于是,她就放开了胆子,对大伯子动手动脚了。这时,古顺之才猛然警觉,联想到关于黎氏作闺女时的一些传闻,意识到兄弟媳妇的确不大规矩。不过他没有声张,更没有责备黎氏,而是佯装不懂,不动声色,只是谨慎地和她保持着距离。他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是给弟弟和弟妹留面子;二是不想把家丑张扬出去;三是为了叫侄儿们长大了好做人。再说,他心里也为兄弟媳妇抱委屈。他也觉得自己的兄弟配不上弟妹,委屈了弟妹,真是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有好男儿无好妻,秃子娶了个上画儿的”。从那以后,他就常常嘱咐古顺起要好好地照顾黎氏。

古顺之息事宁人,装糊涂,完全是一番好意,可是黎氏对于古顺之的这种善意并不领情,而是觉得他不识抬举,担心他会把她不轨的举动传扬出去,再让她丢人显眼,心里便生出了戒心和怨恨,蓄意报复他。

黎氏没有承受过父母之爱,也不懂得三从四德,更不知道善待他人。她叔叔和婶婶,心疼她孤苦伶仃,也相信“树大自然直”的老话,相信黎氏自然会长成个好闺女,从不以做女儿的规矩严格要求她。他们不知道,人如果离开了做人的规矩,就会变成兽。黎氏长大后,不只贪吃,贪玩,懒惰,任性,自私,还特别爱猜忌人。最可怕的是她常常会把她一厢情愿地想象出来的东西当成事实,进而又根据这些所谓的“事实”琢磨人,对待人,报复人,害人。有这种毛病的女人不少,不过像黎氏这样厉害的并不多见。比如,明明是因为黎氏有悖妇德,和吴铁匠鬼混被揭发,激怒了古氏一族,使得她受到惩罚,这件事情和古顺之毫不相干,可是黎氏却毫无根据地把这件事和古顺之挂拉在一起,认为她和吴铁匠的好事是古顺之暗中指使人跟踪他们破坏的,古氏家族的人惩罚她,使得她挨打挨骂,没有脸面见人,是古顺之在背地里策动操纵的,因此心里暗暗大骂古顺之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她这样想了,也就认定事情就是这个样子了。于是,古顺之就成了她不共戴天的仇人,她也就发誓要报复古顺之,弄臭古顺之,弄死古顺之。

还有,黎氏与人相处从来都是只记怨,不记恩,而且有“仇”必报,有报必狠。无论别人为她做过多少好事,为了做这些好事付出了多少辛苦和代价,受过多少委屈,她都不以为然。她只记住别人在哪些地方或是哪件事情上没有满足她的愿望和要求,也就是所谓“对不起”她,“欠”了她什么。而且这一切都是用她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的,衡量的结果自然都是别人处处对不起她。所以,在她眼里,人人有缺点,除了她叔叔婶婶之外,人人欠她的。

黎氏从来都不想为别人做好事。偶尔心血来潮、一时糊涂,给别人干了一丁点儿好事,牢记不忘,时时念叨,不断夸大,期待别人给她以无限的报答。所以她又认为自己对许多人都有大恩,总骂别人忘恩负义。

在黎氏心里没有朋友而只有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