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股权:中国合伙人分钱分权的新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 推广动态股权理念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蔡聪 群蜂社创始人

2015年,我开始了又一次的创业:一个以“众筹、众包、众扶、众创”为理念的投融资社群平台——群蜂社。在创业开始时,我在公司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白手起家的动态股权分配机制》,这篇文章主要是总结我曾经创业的失败,以及向共同创业的小伙伴阐述我们要运用的股权分配机制。这篇文章被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解老师注意到了,他联系了我,并力邀和鼓励我将这套动态股权分配的理念写完整,写成一本书。

终于,在2017年年初,我有幸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创业公司的动态股权分配机制》。万万没有想到这本书居然能够成为管理类的畅销书,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这本书也给我的创业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少机构和社群邀请我做“动态股权”的专题分享,也有不少读者通过各种办法联系到我,甚至专程前来与我会面交流。创业者最喜欢与创业者为伍了,这本书让我结识到很多同在创业路上的朋友,让我有机会聆听到他们的创业故事,甚至我还通过群蜂社投资支持了他们当中的一些项目。

三年以来,我在群蜂社践行动态股权分配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心得、教训,也陆续有不少践行这一理念的读者与我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动态股权分配”的理念在国内开始生根发芽。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进行交流,我特意建立了一个“动态股权分配分享群”,让大家可以充分探讨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也会在群里解答读者的疑惑。

在群中,有位叫王春刚的读者读完全书后,将动态股权分配理念总结为一首诗:

合伙共同立契约,阶段设定里程碑。

理清找出贡献点,量化体现贡献值。

计算模型准备好,依约贡献计行权。

绳纲原则定份额,动态分配最核心。

他总结得非常到位,浓缩了“动态股权分配”的理念和思维框架。我想我一定不是第一个提出动态股权分配理念的人,但我可能是国内较早地把这套理念与国内创业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执行方案的人。我非常荣幸有这么多不同行业的创业者认同这一理念,并且像我们一样在创业中实践。我非常荣幸能够给创业者一些灵感,让他们能深入思考股权分配这个难题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创业环境,让他们的创业少走弯路,降低因团队合作问题导致创业失败的概率。

有不少人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理念,像王春刚先生那样提炼精髓,不拘于书中案例的细节,融会贯通,发挥创意,与其团队的情况和创业环境结合起来,为自己制定一套机制。但也有人向我表示,这本书他花了三天时间就读完了,读的时候总觉得“心有戚戚焉”,我讲的好像他们都明白,都深有体会,但落地这套机制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下手。有人制定了方案,但心里没有底,不知道是否合理,前来让我提意见。有人甚至直接提出付费让我给他们制定一套方案。

确实,对于一个有良好的工商管理、财务和法律知识背景的创业者来说,这套理念并不难落地。但是对于许多不具备这类知识背景的创业者来说,他们执行起来可能并不那么得心应手。我很想帮助他们落实这个机制,但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股权分配机制,必须对项目所处行业、商业模式以及各个合伙人的情况非常熟悉,这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奈我本身也在创业,现在还无暇赚这个钱。

在2019年的一天,比例线股权团队作为读者前来拜访我。认同我主张的动态股权分配理念并前来交流的股权律师很多,他们不是第一个。但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团队不仅仅认同我的理念,而且还专门设立了推广动态股权理念的律师组织——“比例线股权”。后来我还得知,“比例线股权”律师团队还出版过一本关于股权激励的实操书籍《穿透股权》,并且于2018年至2019年间在全国多地举办了十几场面向律师的动态股权实操课程“股加私塾”,参与课程的律师逾千名。他们不仅在律师行业分享动态股权理念,还致力于作为独立第三方为创业路上的合伙人制定适用于他们项目的合伙方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流程的股权法律服务。“让天下没有难合的伙。”从此,在中国推广动态股权分配理念的道路上,我不再孤单。

这本书是我的《创业公司的动态股权分配机制》一书的姊妹篇,由“比例线股权”团队编写。我的书是由我这位注册会计师出身的,长期从事投融资的投资人,又是正在创业路上的创业者写的一本关于人事管理理念的书。动态股权项目涉及会计、税务、投资、法律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而这本书则恰好是由长期从事股权法律事务的律师团队,立足于现有法律体系编写的一本关于动态股权分配机制落地的书。我相信此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更深入地讲述“动态股权分配”,更具有操作性和参考价值。这本书对《创业公司的动态股权分配机制》一书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我也非常高兴,在推广动态股权理念的道路上,能够与“比例线股权”团队并肩作战,服务更多的创业团队,总结更多的案例,让这个理念发扬光大,为中国的创业和创新添砖加瓦!

蔡聪

2019年9月22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