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的政治文化遗产及现实意义
赵辉[1]
2022年是屈原诞辰2363年,忌辰2300年。对人类而言,2300年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许多物理人事在这段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许多还存在的或存留在记忆中的物理人事已经失去了意义。但屈原文化是例外之一。屈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伟大的文学符号,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文化符号。
在我们的观念中,屈原只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但其实屈原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屈原不仅和中国古代众多的文学家一样,职业是政治官员,曾经做过楚国三闾大夫、左徒,文学只是“余事”,而且他还有着先进的政治思想。较之于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的政治理念不仅适合那个时代,适合中国古代社会,在当今国家的政治文化建设中也依然具有巨大的活力。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都有着各自的政治理念。儒家认为民为国之本,主张以“仁政”和道德文化的建设,通过国民仁义道德的修养和生活基本需求的保障,去维护国家的安定;反对法治和强兵,也不认同经济发展对于政治的意义,重“义”而轻“利”,选拔官员重“贤”而轻“能”。他们脱离当时诸侯争霸的现实而空谈仁义,当国家面临危急时,则不知所措。就如滕文公问孟子,滕国面对楚国和齐国强大的压力该怎么办时,孟子只能交“白卷”说,“是谋非吾所能及也”。道家在政治上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反对礼乐仁义道德和人的异化,有它特定的文化价值,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它的现实意义。但在战国诸侯争霸的环境中,要实现政治兴盛,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法家主张“耕战”,富国强兵,依法治理国家,以顺任人性固有的欲望将人民拘系在国家的战车上,反对仁义道德教化。从秦国的强大和吴起辅助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历史看,实现法家的政治理念确实能让国家强大。但法家求“利”而忘“义”,忽视对人民的道德教化,会使社会变得感情冷漠,道德被“利”湮没,淡化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墨家主张兼爱、利他、尚同、非攻、尚贤、节用等,以“义”为“利”,得到了当时社会较为广泛的认同,但忽略了发展经济和军事,也不足以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形势。
屈原与他们不同。他是将政治放在历史和当时诸侯国争霸的现实语境中去“上下求索”,建构“美政”政治理念的。这“美政”的整体目标是国富强(《惜往日》)。富即发展经济,强即强化军事;部队要“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国殇》)。其核心措施有六项。一是重民生。屈原清楚地认识到得民心方能使老百姓与统治者同心同德。从他“哀民生之多艰”,强调要“相观民之计极”(《离骚》),可以看到他不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而且主张站在人民的角度来思考政治,以人民认定的标准为政治标准。二是明法度(《惜往日》)。屈原认为,国家“循绳墨”才不会走上邪路,故应“明法度之嫌疑”,不能“背法度而心治”(《惜往日》)。三是举贤能。国家官员是国家政治的主体,若不贤无德,就会全身心去钻营放纵;若无能,也不能担当政治大任。屈原主张选拔官员要“举贤而授能”(《离骚》),反对任人唯亲。四是明道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看到,仅仅以法度去规范官员和人民的行为是不能使国家真正富强的,道德信念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帝王有道德才能得到民心,国民有“义”有“善”才能“可用”“可服”。他自己坚守清白、“重仁袭义”“好修以为常”,“九死”而不悔(《离骚》),将其作为人生信条,也表明他主张以道德化育天下。五是反腐败。在历史中,他看到了夏商统治者侈靡淫乐而失去天下,也看到了“汤禹俨而祗敬”而政治兴盛。所以,屈原对“竞进以贪婪”,“凭不猒乎求索”深恶痛绝。六是重外交。屈原的时代,强大的秦国对楚国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屈原主张联合齐国以抗秦国。虽然怀王没有接受屈原的主张,导致楚国失败,但屈原注重外交,以增强抵抗外侮的意识,当也是他富国强兵“美政”的组成部分。
由上可见,屈原的政治理念,是他之前政治理念的总结。他虽然不像其他诸子留下政治论著,但他的《离骚》《九章》等,不仅是优秀的诗歌,也可谓优秀的政治读本。正如司马迁说,他的这些诗歌“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我们有根据推断,若是当时的楚国推行了他的“美政”,统一中国的当不是秦国。
屈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2300年。当今的世界也不是中国的战国时期,一切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但屈原的政治理念却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芒。中国当今的政治理念,诸如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强调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用人为治国之要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等等,都与屈原的政治理念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所以,弘扬屈原的政治文化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宜昌市举办这次屈原文化国际论坛,不仅具有文化意义,也具有政治意义。
[1] 作者简介:赵辉,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