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 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自此,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象开始慢慢凸显。如今,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倒置已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大典型特征。

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造成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的“罪魁祸首”。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我国有农民工2.29亿人,其中离开本县6个月以上的有1.45亿人,造成农村独居老人2000余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深,短期内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深化。

从老龄化系数来看,1982年我国农村老龄化系数为7.8%,城镇为7.4%,农村比城镇高出0.4个百分点;1990年农村老龄化系数为8.7%,城镇为8.2%,农村与城镇的差距拉开到0.5个百分点;2000年,城乡老龄化差距再次扩大,农村老龄化系数为10.9%,城镇为9.7%;200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老龄化系数为13.7%,城镇则为12.1%;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直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农村老龄化系数为15%,已比城镇高出3.5个百分点。此外,农村老龄化系数的增长率历来高于城镇老龄化系数增长率,且增长幅度呈现加速状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农村总人口为6.628亿人,城镇总人口为6.70亿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76亿人,其中农村9930.33万人,城镇7829.11万人,也就是在农村总人口比城镇总人口少720万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却是城镇的1.27倍。

2010年,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2.75%,城镇老年人抚养比为15.74%,意味着在农村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约23个老年人口,而在城镇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抚养约16个老年人口。

从老龄化发展的速度来看,农村比城镇的老龄化更快,这从上文城乡老龄化系数的增长可知。另外,从人口老龄化指数看,2015年农村老龄化指数将突破100%,这将比城市早12年;此外,农村2028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时期,届时每3名农民中就有1名老年人,而这比城市提早整整20年。

二 农村人口老龄化区域不平衡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华东地区以及西南的四川、重庆等地的农村老龄化程度较深,2010年重庆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超出了20%;而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农村老龄化程度较弱,西藏、青海和新疆地区的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比重均不足10%(见图1-1)。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年。

图1-1 2010年各地区农村老龄化系数

三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

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特征是“未富先老”,即我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发达、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人口出现老龄化的,换言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较经济发展水平超前。尽管目前我国经济也在飞速发展,但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并预计在2040年前后达到高峰。

我国农村的物质基础相比城市更薄弱,社会保障制度也欠完善,社会服务严重滞后,养老资源稀缺,而人口老龄化程度又相对更高,形势更严峻。而在这种矛盾的基础上,农村人口老龄化又必然会抑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两者之间更深刻的矛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外转移,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幼妇孺,这对农村社会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小觑的。首先,农村青壮年的流出直接导致农村生产力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削减,农业生产后劲不足,产业升级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生产力水平提高艰难,甚至出现向传统生产方式倒退的趋势。其次,随着农村劳动力出路多元化,非农化转移增加,农业经营收入所占的农村家庭收入比重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农民仅把土地耕种作为副业进行粗放经营,这使得农村土地利用率下降,宝贵的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发挥。最后,近年来全国各地空心村的出现已不罕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建设尤显力不从心,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乡村道路崎岖不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以致土地撂荒,村庄萎缩。

可见,农村人口老龄化在领先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在不断抑制其发展,在中西部许多农村已形成了“流动多、老龄化快、保障难度大、发展慢”的恶性循环。在目前及将来几十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超前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将愈发凸显,因而农村应对该种矛盾的压力将是巨大的。

四 农村老年人超过三成无配偶

对于我国农村老年人来说,日常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支持仍主要来自配偶。从历年对农村老年人婚姻状况的调查中可知,农村老年人无配偶的比例明显缩小,但比起城市,这一比例仍相对较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城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无配偶的比例为24.8%,农村为31.8%,相差整整7个百分点。在农村无配偶老年人中,未婚的占2.4%,离婚的占0.6%,比例最高的为丧偶,占到28.8%。尽管历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农村老年人丧偶的比例逐年降低,从1990年的39.5%降到2010年的28.8%,然而其仍是构成老年人无配偶的最大因素。相比城市,农村各方面的养老资源本就存在劣势,再加上来自配偶的支持又比城市老年人匮乏,由此我国农村老年人所面临的养老问题更为棘手。

此外,农村女性老年人的丧偶率偏高。2010年,在28.8%的丧偶老人中,女性占到了19.7%,男性仅为9.1%。

在农村女性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未婚和离婚的比例之和尚不足1%,而丧偶的比例却接近四成,是女性老年人无配偶的首要原因。在60岁以上的各个年龄段,女性老年人丧偶率均高于男性老年人,并且其差距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

五 农村独居老年人规模庞大

随着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和人口的迁移流动,农村家庭规模和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尽管农村4人及以上的户数还是比城镇多,但是近年来农村平均家庭户规模在不断缩小,四世同堂或更大规模的家庭已不多见。1982年,我国农村平均家庭规模为4.6人,2010年下降为3.3人,28年间下降了28%。

根据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国农村家庭一人户的比例逐年增长,2000年我国农村家庭中有6.9%是一人户,2005年这一比例为10.1%,2010年上升为12.4%,其中60岁及以上的一人户占了四成之多,换言之,2010年我国农村家庭中有5.3%是60岁及以上的独居老人。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急速增加。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的独居、空巢老年人约为1800万人;据推算,2009年,农村独居和空巢、类空巢老年人突破2000万人;2012年,全国农村空巢家庭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数的38.3%。全国老龄办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全国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状况调查》,《中国社会工作》2009年第5期。

六 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堪忧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于居家养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生活无法自理或半自理的占全部老年人的1/5左右,而城镇老年人中该人群只占城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的1/8左右。在农村,3.3%的老年人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而城镇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比例为2.5%,比农村低了0.8个百分点。但生活只能半自理的老年人的城乡差距却大得多,农村生活只能半自理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6.9%,城镇为9.8%,两者相差7.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农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远不如城镇老年人。

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患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的概率比城镇老年人明显偏高。在农村老年人所患的各种慢性病中,患病率最高的是关节炎,高达34%,其次是高血压、类风湿、慢性支气管炎、颈椎腰椎病及心脏病。这是由于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普遍不理想,加之意识淡薄,缺乏常识,许多老年人患病后未能及时就医。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1.1%的农村老年人即使病情严重仍不接受治疗、73%的农村老年人患病后不及时就医的原因是经济困难。

除了生理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外,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值得关注。2009年针对全国10个省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普遍高于农村整体自杀率,其中,中部地区农村自杀率最高,南部地区次之,北部地区最低,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前农村家庭结构变动和代际关系疏远导致的。农村老年人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精神寄托难以实现,医疗服务不完善,这些均易导致老年人精神陷入绝望和无助,从而使自杀率上升,进一步促进了农村老龄化问题的纷繁复杂。

七 经济来源单一且匮乏

在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经济状况的影响作用尤为重要,充足的经济保障是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基础前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及自己劳动所得,其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47.7%和41.2%,其他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0%左右,其中离退休养老金占4.6%,最低生活保障金占4.5%,财产性收入仅为0.2%。相比之下,城镇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构成中,离退休养老金的比例超过50%,与农村老年人的离退休养老金4.6%的比例差异悬殊。城镇老年人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经济支持比农村低了16.3个百分点,为31.4%;城镇老年人劳动收入占12.9%,比农村老年人劳动收入的41.2%低了28.3个百分点。

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不仅结构单一,而且来自社会、单位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弱,这直接降低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带来诸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