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教育的职责履行
教育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主要是告诉人们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而教育也必须注重个人品德。“大部分国家的官方教育政策是学校应该为促进人们生活机会的平等作出贡献”,一方面是“真正的教育目标(如培养审美趣味和文学鉴赏力)”,另一方面是“职业竞争环境中很突出的实用目标”。注50还有的要求为普通学校毕业生创造一个满足社会要求的教育模式,这个目标就具有社会性,偏于社会目标。有的是指向“跟上国家前进的步伐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步伐”注51,“把教育规划和经济规划结合起来”注52,“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确定社会政治原则”注53。这些目标将教育功能绑定在科技、经济、政治之上,并作为功能实现的衡量标准。
就如同人生面向未来一样,教育也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社会的延续与发展。从长远来看,社会需要完整的教育。通过教育,受教育者获得了知识,并因而获得一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尽快“进入角色”。即便有些工作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训,但是拥有教育所赋予的知识和能力,受教育者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熟悉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具备多方面能力的人才,依靠自身的素养,在自己收获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促进社会和谐稳健地发展。
实际情况是,“未来”绝对不能是“现在”的简单延续,就如同一个母亲只有注重对孩子各方面的培养,才能使得孩子获得未来的全面发展一样,教育必须注重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才能使受教育者走向社会时,在实现自己、发展自己的同时,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老生常谈的一句话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把基础打扎实”。但是,基础为何物?或者说,人的生存发展最需要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基础知识往往具有长远价值。研究表明,幼年时期所受到的语言能力的培养通常能够延续到生命的最后。同样,小时候所受到的审美教育将会延续到成年时候的审美标准,小时候形成的交往体验也会影响以后的人际沟通。小学时候所形成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同样会对一个人的中年时代产生影响。当然如果有些基础知识不常用,也会遗忘。
有人比喻有关基础知识对未来的“效用”,很像是以“毕业”为镜面的过去学习的投影。过去的学习越是远离镜面,越是有基础性,它所投射出的影像在未来的“效用”也越远;另一方面,如果镜面前移,即在较早阶段就中断学习或毕业,则教育的效用也会缩减。注54同样,就像只读完小学的人,如果平时不看书,其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都会比较差;而读完高中的人,如果工作后,很少用到高中所学到的知识,也会很快遗忘;即便是读完大学的人,如果不再接触数学和英语,也会遗忘掉相当一部分。
知识的学习符合“用进废退”规律,只要反复用就会进步,而长时间不用就会遗忘,会退步。特别是基础性的知识,因为重复使用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说基础知识就更有“基础性”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所学知识量的增加,人们掌握的基础知识也越来越多,范围不断得到扩大,如何把新学到的知识容纳到受教育者已有的知识架构中,同时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适当的选择,这是教育系统的“遗传工程”,它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知识结构的形成。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否则便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这是教育系统中的一条铁律,也是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教育职责的履行需要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除了作为介质的知识,还有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之一——教师。
教育者尽管被称作“人类灵魂工程师”,教育职业虽然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教育者所具有的“人”这个属性是改变不了的,尽管教育者被社会套上不少的光环,被期待作出重大贡献,但是,作为教育活动中正常的“人”,他们有着追求正常生活的权利,既有追求物质生活的权利,也有追求精神生活的权利。如果只是让教育者一味地付出,希望教育者更大程度的奉献自我,尽可能多的给予受教育者帮助,却从来不关心教育者的生存发展,不考虑他们的生存状况,这样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在发展和谐、风气良好、环境友善的社会,教师的地位一般都是较高的。现实中,不管教育者处在社会系统的什么位置,他们都有权利得到更好的资源、更优渥的条件。指望教育者只讲奉献,指望教育系统只讲产出,而不支持、不鼓励并且在实际上不允许教育者与教育系统为了自身生存发展、为了更好履行职责而提出必要的利益诉求、争取各种必需的资源及应有权利,既不符合社会交换的基本原理,注55也与社会生活的正常开展和延续相违背。
所以说,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理当为教育者提供一定的条件保障。如果说社会为教育提供的条件是“耕耘”,教育者所履行的社会职责是“收获”,那么,我们便可以说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没有耕耘,没有收获”。
更深层次来看,在履行教育职责时,教育和社会立场不同,应该各有各的胸怀。就教育者而言,教育者应当履行职责,认真负责,担负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就社会而言,也应当主动为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保障,而不是希望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一直“无私奉献”。社会在教育活动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社会和教育各司其职,互相辅助才能推动教育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
教育有自己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过程绝不同于工业化过程,学术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也绝不同于工程化的产出。社会及其管理者必须知道,教育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与唤醒过程,科学研究是一项自由志趣的事业,任何对教育功利化、肤浅化、机械化的理解最终都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