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Бондарко的功能语法理论及其发展状况
以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Бондарко为首的彼得堡科学院派功能语法理论是俄罗斯最著名的功能语法学派之一,致力于研究和描写语言结构单位(единицы строя,指词的语法形式、句法结构和Щерба称作“建构词汇”的单位)的功能以及这些单位在与不同层面组成成分的关系中相互作用的规律。语言结构单位的功能是在与语言内和语言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中实现的。Бондарко(ТФГ Т.1 1987: 7)给功能语法下的定义是:“……功能语法的宗旨在于研究和描写语言结构单位的功能和这些单位与周围语境中不同层面的成分相互作用时运用的规则和规律。该语法在统一的体系中属于不同语言层面但基于共同的语义功能联合在一起的语言手段。在描写语言材料时主要采用‘从语义到其表现形式’ (‘从功能到手段’)的方式(这种方式决定该种语法的构造),同时与‘从形式到语义’(‘从手段到功能’)的描写方式相结合。”
Бондарко195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语文系,同年考上著名动词研究专家、体貌学研究的奠基者Ю. С. Маслов(1914—1990)的研究生,1958年通过副博士论文答辩,题目是《斯拉夫语中完成体和未完成体动词的历史现在时》,1968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题目是《与功能语义和语法范畴相关的俄语动词的时间体系》。1971年进入俄罗斯科学院列宁格勒语言研究所,从1981年起开始领导语法理论部,同时还任教于列宁格勒大学和赫尔岑师范大学。Бондарко是Н. Ю. Шведова为总主编的科学院《俄语语法》(1980)的编委成员,主要编写了关于动词的章节。其主要研究方向是:俄语动词的语法语义(体和时),词法范畴和语法意义的普遍理论。其开创的功能语法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与20世纪30-50年代列宁格勒语法学派的传统息息相关,主要依靠的是“从意义到形式”的语言描写方法和功能语义场理论,场中心是语法手段,而词汇是边缘手段。
Бондарко的功能语法理论建立在体貌学基础上,对体与行为方式的联系、体形式的意义和上下文的相互作用的分析催生了体貌范畴的确立和形成。除了体貌学研究的奠基者Маслов以外,Бондарко功能语法理论的另外一个奠基人是Мещанинов院士,他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撰写了关于概念范畴的文章,他所从事的类型语言学、语言学理论和动词等方面的研究都与俄罗斯语言学的发展紧密相关。
以Бондарко为主编的六卷本系列专著《功能语法理论》2(ТФГ Т.1—6 1987—1996)对俄语功能语法研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1 Бондарко 功能语法的主要学术理论
(1)“功能语义场”理论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Бондарко(1971a; 1971б)就提出了“功能语义场”理论,成为功能语法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研究对象。Бондарко认为功能语法的任务是挖掘所有的表达手段,确定其同异之处,进行分类概括,并把它们聚合于有自身系统结构的“功能语义场”内。功能语义场是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统一体,指“根据一定的语义范畴对语法单位和词汇‘建构’单位的划分以及对在共同语义功能基础上相互作用的各种表达手段的划分”(ТФГ Т.1),亦即语言的不同层面表达手段在语义功能的共性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系统。也就是说,这一理论的“场”基础就是句子中的多种语言手段与其共同功能的统一。在这一理论的研究方法中意义与功能语义场的基础—形式类别和形式范畴密不可分,比如时间功能语义场中不仅包括时间语法范畴,还包括时间副词等。
在Бондарко为主编的系列专著《功能语法理论》中划分并描写了四大类功能语义场,具体细化为体貌场(поле аспектуальности)、时间定位场(поле временнойлокализованности)、时序场(поле таксиса)、时貌场(поле темпоральности)、情态场(поле модальности)、质量场(поле качественности)、数量场(поле количественности)、人员场(поле персональности)、态相场(полезалоговости)、主体场(поле субъективности)、客体场(поле объективности)、表述的交际视角场(поле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й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высказывания)、有定/无定场(поле определённости /неопределённоси)、方位场(поле локативности)、存在场(поле бытийности)、领属场(поле поссесивности)和制约场(полеобусловленности)等30多个功能语义场(详见ТФГT. 1—6 1987—1996)。“功能语义场”分析的主要语料是俄语,“场”建构的基本原则是“从语义到其表达手段”的方法。在研究功能语义场这一概念范畴(即语言表达中的语义范畴)时,Бондарко进一步提出了“场结构化”的研究方法,也就是确定功能语义场系统的组成成分,将语义场划分为场心区、近心区、近边缘区及远边缘区,以确定某个功能语义场的结构类型,确定场与场之间的关系。
经过多年对外俄语教学实践和许多在该语言模式框架内完成的理论研究的验证,“功能语义场”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和不容置疑的学术价值。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在其他语言模式和研究方向中也得到了证实(详见Всеволодова 2000, 2016)。
(2)“范畴情景”理论
Бондарко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范畴情景”(категориальная ситуация),他从语言和言语对立的角度出发,认为“功能”概念具有二重性,把功能分为潜在功能(потенциальная функция)和实现功能(результативная ф.),前者指语言系统中某个语言单位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后者则指前者转化为言语时在特定语境下实现功能化的结果(王铭玉,于鑫 2007: 56)。作为语义范畴的“功能语义场”在言语中体现为“范畴情景”,指“以某一语言范畴及其相应的功能语义场为基础的典型内容结构,是言语所表达的总语义情景的一个方面。范畴情景是属概念,而与之相关的体貌、时间、存在等其他类似情景是种概念”。(Бондарко 2002: 319)“范畴情景”是功能语义场理论的继续和发展,表示功能语义场和语句之间的关系。通过范畴情景可以揭示语句中通过语法范畴形式、上下文和词汇意义所表示的范畴的全部意义。在该语法模式中起重要作用的不只是系统语言层面,还有言语(交际)层面。功能语义场概念跟言语思维活动的真实过程相关,范畴情景反映在具体的言语中,也就拥有了进入言语的入口。因此,Бондарко将自己的功能语法称为功能语义场和范畴情景的语法。
1.2 Бондарко 功能语法的发展状况及浅评
自六卷本集体专著《功能语法理论》出版之后,Бондарко率领彼得堡学派继续深入研究功能语法课题。近年来,他的功能语法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先后与С.А. Шубик共同出版了四本《功能语法问题》:2000年出版专著《功能语法问题:语句中的词法和句法范畴》(«Проблемы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Категории морфологиии синтаксиса в высказывании»)的关注点是语法范围内功能分析的体系—范畴基础与功能分析的交际—言语层面的联系以及对该问题在各个不同方面的思考;2003年出版了《功能语法问题:语义常体/变体》(«Проблемы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Семантическая инвариантность /вариативность»);2005年出版了《功能语法问题:场的结构》(«Проблемы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Полевые структуры»);2008年出版了《功能语法问题:语义的范畴化》(«Проблемы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грамматики: Категоризация семантики»)。2002年他独立出版了专著《功能语法体系中的意义理论:以俄语为例》(«Теория значення в системе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грамматики: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该书整合了他以前具体研究和理论探索的结果,更加全面地阐述了功能语法观念,从更广泛的问题出发研究了功能语法理论系统内容的语义范畴。
该学派功能语法理论发展的另一个新成分是С. Н. Цейтлин领导的以儿童语言为例对功能语法进行的深入研究,课题名称是《功能语法问题:个体发育状况》(«Проблемы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Аспекты онтогенеза»)。
Бондарко(2001)指出,功能语法理论未来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比分析。功能语法将在对比研究基础上继续发展(Гладров 2001),因为功能语义场和范畴情景概念为在统一体中研究共同和不同的结合提供了基础,在不同语言中与相同语义范畴相关的“场”能在不同的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本质的不同。此外,该学派还将对体貌、时间、人称及其他范畴情景框架内的次范畴体系进行更细致的研究,特别重要的是揭示语法单位使用类型方面的区别,确定所比较的形式和结构的功能类型及变体的等值性和非等值性。
姜宏和赵爱国(2015:55)指出,Бондарко“功能语法理论最大的特点也是最为学界推崇的是其研究范式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既坚持从意义到形式又不摒弃从形式到意义的方法原则,既坚持系统语言观又注重言语交际观,同时把语言各个层面的内容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虽然Бондарко的功能语法也存在着诸如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足、有相当的主观性等一些缺陷(详见华劭 1994: 4;王铭玉、于鑫 2007: 100-101),但这一理论仍然被不断充实和发展着,不仅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领域,也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功能语义场对比提供了平台3,有助于发现语言的共性和个性。该语法中的“功能语义场”和“范畴情景”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值得我国语言学界学习、引进和借鉴,也许会对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指导。
1 在修订版(Всеволодова 2016)中增至142个模型句。
2 参加这六本集体专著撰写的有来自俄罗斯科学院彼得堡语言研究所、彼得堡国立大学、赫尔岑师范大学和俄罗斯其他城市(如莫斯科、新西伯利亚、坦波夫、沃洛格达等)的高校和学术机构,以及来自其他国家(如白俄罗斯、爱沙尼亚、匈牙利、德国、奥地利、法国等)的44位学者。
3 笔者所带的硕士研究生计冬姣、何静、叶凤、鲍建彩、刘小露、谭慧珠和胡悦就分别对俄汉语的原因、方位、态相、条件、目的、比较和体貌功能语义场进行了俄汉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