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类型变化
2017年,31个省份仍可以根据建设发展速度和水平划分出领跑型、追赶型、前滞型、后滞型和中间型5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类型。3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类型发生了变化,11个省份保持原有类型。保持原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类型的省份为四川、贵州、河北、河南、湖北、北京、黑龙江、内蒙古、天津、陕西、吉林。类型变化的省份中,领跑型和前滞型由2013年的7个各变为5个和10个,后滞型由5个减少到3个,呈现“前增后减”的趋势,即前滞型增加,后滞型减少(见表1-7)。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水平的变化略快于发展速度的变化,生态文明发展陷入了一定的瓶颈期,开始寻求生态文明基础水平建设的提高,从而继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速度的增长。
表1-7 2013—2017年省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类型的变动情况

(续表)

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三级指标分析,各省份的生态文明指数各有不同,但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在生态活力方面,自然保护区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20个省份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增长率为0或出现负增长。在环境质量方面,空气污染日趋严重,21个省份的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比例增长放缓;农业面源污染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15个省份的化肥施用量下降率为负数,11个省份的农药施用量下降率也为负数,农业污染防治迫在眉睫。在社会发展方面,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增加和生育率的降低,教育和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22个省份的小学师生比下降率为负数,20个省份的养老床位数增加为负数。在协同发展方面,资源、能源的浪费问题比较严重,16个省份的煤炭消耗量增加,13个省份的水资源利用率有所下降,21个省份的城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降低,20个省份的水资源开发强度提高。各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要继续实施以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为主的节能减排政策。
节能和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在新的发展阶段,资源环境问题仍然是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硬约束。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手段,能够有效维持良好的生态文明循环和利用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健康发展。领跑型省份的主要优势就体现在节能减排方面表现突出,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极大地减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追赶型省份在优化排放方面表现良好,但节能方面有所欠缺,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可持续发展,增大排放效应,应该尽快突破资源合理使用的瓶颈,及时完善节能和减排两大手段,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前滞型和后滞型省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比较落后,存在着或是环境较差、污染严重很难改变,或是工业矿业的排放污染、水资源污染、沙尘等环境污染问题。这两类省份还是要先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夯实生态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间型省份的节能减排方面相对落后,主要是环境改善滞后,环境容量提升困难。需要通过优化排放效应和循环合理利用资源的手段来提升环境容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