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具有独特地缘人缘优势和开放传统的广东,主动请缨担当起“先走一步”的历史重任。
1978年6月至11月,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央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理论准备。邓小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广东改革开放的最高决策者、最坚定的支持者。习仲勋态度鲜明地支持大讨论,以大无畏的勇气带领广东冲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率先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全面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干部、华侨、知识分子、统战等各项政策,明确鼓励干部群众发展生产,搞好经济,“不要先去反他什么主义”,为之后广东“先走一步”奠定了坚实基础。[6]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伟大长征。[7]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向中央正式提出“让广东先走一步”,允许在深圳、珠海试办“特区”,得到中央的明确支持。7月15日,中央下发“50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指出“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住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对于加快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从“向中央要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到中央明确授权“先走一步”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先走一步”也由此上升为关乎加速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决策”。[8]
在广东改革开放起步的艰难时期,习仲勋以卓越的政治胆识,集中班子智慧,反映群众呼声,积极向中央建议进言,为争取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广东创造性地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率先创办经济特区,试行外贸“大包干”;开展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大量涌现;放权搞活,率先推进价格改革,推行多形式的企业经营责任制,广东肩负起为改革开放探路的历史重任。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到城市,进入城乡经济改革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广东进一步进行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紧抓经济建设不松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珠江模式”,放手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经济,对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经济起飞和整体实力的崛起,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广东确立以外向型经济带动经济全面发展战略,并充分利用国家的开放政策,采取区域梯度推进的开放战略,从办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再扩展到珠江三角洲开放区,继而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覆盖,基本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与此同时,党建、法治建设走上正轨,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科教事业也加快发展。
1992年春,邓小平南下视察。此时特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国际局势严峻考验和“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要求广东力争用20年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以广东的改革实践为依据,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思想障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对中国改革开放起到了新一轮思想解放的重大作用。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改革开放成为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广东从此进入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广东对外开放的政策和经验向全国推广,各地纷纷以广东为标杆,大力吸引外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广东的先发优势开始减弱,谋求新的优势、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和目标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继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广东率先开始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谋求新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动力。2008年,广东省委提出了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将广东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地的目标。这一时期,广东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产业升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表明中国开始向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迈进。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第一次到地方考察就选择了广东。在这次考察中,他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最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并对广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广东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广东应不辱使命,“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017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广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广东总结经验、明确方向、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在新起点上再创新局”。希望广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9]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肯定广东是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最根本的还要靠改革开放”,要求广东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努力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新要求,是根据十九大部署的发展任务与战略目标,在新时代对广东工作的新定位,体现了对广东发展的系统思考、深刻洞察和殷殷嘱托,为广东新时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上,在“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特别是“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指引和激励下,广东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力,率先出台方案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供给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争当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高水平建设广东自贸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建设“法治广东”;全面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强省;统筹推进社会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广东”;全面从严治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