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信息可视化的源起
1.2.1 文字
文字,是讨论信息可视化设计源起不可避开的部分。当今的文字系统已经完备,人们只需要通过排列组合创造新的词组便能表达新信息,因此已经不再需要创造新的字。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字体设计课程是从艺术形式上对目前已有的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并不是以创作新的文字为设计目的。所以在大多数设计学视角下的讨论中,文字不再属于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范畴,它已经是能够精准表达信息的工具。但从本质来看,早期的人类通过创作可视符号或者图案来解决传递信息的设计需求,这些符号、图案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群体之间的符号体系,并进化成为文字。这与当今的设计师通过各种信息图形来展现某个内容或者不同内容之间的相关联系并无差别。
目前能够追溯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图1-1)。当时承办文书的吏员使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尝试,尽管楔形文字已经失传绝迹,但是将信息以一种可视化图案呈现的方法论指导了西方文明的文字设计。

中国最早的文字起源于何时已经难以考证,当今能够确定的最早文字系统是商代的甲骨文(图1-2)。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龟甲等器物上契刻的符号距今有近8000年的历史,更是早于商代4000多年。这些符号被称为贾湖刻符(图1-3),其形式与商代甲骨文十分相似,极有可能掀开中国文字历史更悠久的面纱。比起仅靠语言进行的面对面信息交流,文字显然解决了时间与空间给信息带来的痛点,而且从视觉接收到的信息远比听觉带来的瞬时思考要稳定得多。文字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为人们的信息记录和远程通信带来了重要突破,甚至在同一文明中使用文字可以突破方言产生的隔阂。


文字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工具,直至今天人们的信息交流也无法逃离文字的桎梏。如今的文字因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已经从最初的象形图案进化成为拥有一套完整体系标准的信息可视化工具。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创造新的文字来解决难以表达的信息或是新的内容,只需要将文字赋予新的含义或是进行组合形成词语便可以传播他们想要表达的信息。任何种族的人,只要使用同一种文字,便可以进行稳定的信息交流,所以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亦是最伟大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1.2.2 壁画与图腾
语言与文字是人类最初为了传递信息而做出的尝试,而关于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源起还有一部分内容需要认真讨论。远在文字被发明之前,人们就已经致力于将信息用视觉可以接收到的方式表达出来,史前壁画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法国肖维岩洞(La Grotte Chauvet)壁画(图1-4)距今约36000年,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早壁画。经考古学家鉴定,这些壁画由旧石器时代人类所绘画及雕刻,原料使用红赭石和木炭等黑色颜料。450幅保存完好的绘画主题包括至少14种动物,例如马、犀牛、狮子、水牛、猛犸象或是打猎归来的人类,其中还有冰河时代的罕见物种,甚至还有从未发现的物种。

法国拉斯科洞窟(Lascaux)壁画(图1-5),其图画大致完成于15000年以前。洞窟内有壁画100多幅,保存较好。题材以马最多,还有牛、驯鹿、洞熊、狼、鸟等,也有一些想象的动物,而唯一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被野牛撞倒在地的人。画面大小不一,长者约5.5m,短的有1m左右。画面大多是粗线条的轮廓画剪影,即在黑线轮廓内用红、黑、褐色渲染出动物的体积大小,形象生动,色彩明快,富有生气。不论这些壁画创作的初衷是用于表达某类信息,还是记录某个故事,抑或是与巫术祭祀有所联系,这些具象的信息都在向当今的人们展现史前先民的生活,并试图将他们的所思所想传达给后世。因此,我们不仅要感受史前壁画所带来的艺术价值,更要去思索人类为何要将所见所想的信息以如此具象的形式保留下来,这些动机是激励着人类去不断创造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根本目的。

远古先民对于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尝试除了广为人知的史前壁画外,还有灿烂辉煌的图腾文化。古代部落为表现某种对自然的信仰或是对祖先与神明的崇拜,采用各种徽号或象征来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图腾在中国先民的器物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最为典型的旋纹彩陶尖底双耳瓶(图1-6),瓶身上装饰性极强的图腾纹样正是先民观察天体星象并将其运动轨迹复刻于器皿上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图腾作为人类的原始信仰符号,直至今天也依然影响着不同地域的人类文明,足可见最初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对人类的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