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的套路:从想法到产品落地全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我为什么要做运营

从我刚接触运营工作到现在,产品经理一直都是最火的职位,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岗位。据说它是“离CEO最近的人”。在我服务过的几个项目中,有一多半项目中我的直接汇报对象都是产品总监。那么我为什么会选择了做运营而不去做产品经理呢?

1.3.1 运营让我更了解自己

其实在我刚刚工作的头两年,我轮岗了包括产品、开发、运营在内的多个岗位,这段经历包括后来的职场导师给了我非常大的影响。渐渐地,我发现运营和我互有助益,我从运营中更加了解和完善自己,而运营也在我的手中日渐成熟壮大。

听起来很虚,但是当我切身体会到了接触运营之后在工作之外的我的变化的时候,那种欣喜是很难言表的。李开复曾经在他的书中有这么一句话“You love what you're good at”。当我跨过那道坎坷,看到了新的方向的时候,我就坚定了我的热爱。

从一拨拨新用户的涌入,到一次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再到每一个用户投诉和bug的修改完善。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会给我的内心增加一份信念:我做得很好,而且我能做得更好!

很幸运,尽管工作还不到5年的时间,我经历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关键节点,回想起来真的是丰富多彩。从最开始PC互联网还在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我作为一名软件开发人员加入了搜狐畅游的《鹿鼎记》研发工作,之后在参与《天龙八部》微信公众号创建工作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运营工作,并亲身经历了以微信这个庞然大物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以摧枯拉朽的势头疯狂地蚕食着互联网份额。之后,在轮岗了产品、HR等岗位之后,我选择了加入当时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势头最猛的移动应用商店项目团队,并且幸运地作为一个运营加入了国内第一波移动项目海外拓展大军。

Tips:“You love what you're good at”,建立小目标,只要成功了,你的信心就会大幅增加。

1.3.2 我对开发工作的体验

在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中,我基本上把能够体验的岗位都走了一遍。

最初的软件开发是我大学时的专业,轻车熟路。然而真正从事这份工作的人都很清楚,开发工作虽然高薪,完成一个模块或项目时的成就感也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份工作的枯燥程度是其他岗位无可比拟的,原本每天一直盯着计算机写代码就够烦躁了,而当我们“思路清晰”地编写完代码却发现怎么也编译不过或者运行不起来的时候;当接到一个新需求却发现这个组件之前没有接触过还需要学习一段时间,而产品经理又对排期紧咬住不放的时候;当我们好不容易可以厘清思路手到擒来却突然被某人打断节奏询问某个功能的时候,我们的烦躁程度会急剧增加。做工程师一年左右的时候,在我看清楚了这些并且确信自己不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之后,我向老板提出了转岗。

软件开发其实是一个非常能让人有满足感的职业。做过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你不需要直接背负业务指标的压力,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压力,在一个功能排期确定之后,你就需要全力以赴地尽快实现它,并且保证它的鲁棒性。

这就意味着,当你清闲的时候,你需要一方面充分地放松自己,另一方面抓紧学习新知识去填补能力和经验上的欠缺,并且保证能够跟上业务需求的步伐。而当排期到你这里的时候,你需要顶住压力,熬过这个痛苦的(有的朋友是很享受的)过程。一旦完成了这个需求,功能上线没有出问题的时候,那种成就感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它是实实在在的成就。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对当初离开开发岗位有些微感触的,那是一段不算成功的经历,说白了,也是我的一种妥协,有时候想想李开复老师的话,会问自己:如果我当时坚持跨过了开发那道门槛,走过来了,我现在应该是非常靠谱的技术人才。可是,其实我并不后悔,因为每一次选择都会让你失去某些东西,同时也会带给你很多新的东西,也正是这些经历带给了我成长和成熟,只要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是成功的。

1.3.3 HR带给我的困惑

开发工作之后的HRBP工作我也非常喜欢。人才盘点、招聘、绩效评估和反馈、培训体系建设,中间我还做了一个200万元项目奖金发放的项目,皆大欢喜的结果也让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我曾一度感觉自己更适合做HR,于是我参加了各种人力资源的培训,买了十几本人力资源方面的图书进行学习。但是做着做着,我渐渐发现这个岗位从两方面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

一方面,它不是一个一线业务岗,也就不和产品的业务成果直接挂钩,导致我找不到最直接的成就感。在项目团队取得成果的时候,我的参与感和荣誉感都非常低。记得有一次项目组织庆功会,是我参与策划和主持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产品、开发、运营人员都士气高昂,非常欣喜的状态,而我尽管在激情澎湃地读着稿子,但是其实内心并没有那种参与其中的激动心情,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开心与赞赏。这让我感觉到自己与这帮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之间的距离非常远。

另一方面,HR虽然也有明确的绩效KPI考核,但是我始终感觉那些指标都比较虚。在我接触的HR工作中,除了招聘可以明确衡量出招聘录用多少人、到岗多少人、转正多少人之外,其他诸如培训、人才盘点、绩效等工作都很难用量化的指标去考核,所以经常会看到HR用诸如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来评估自己的工作成果。而这些考核对于我这个耐不住寂寞的人来说是很虚的,不如用户量、收入等一线业务指标来得更实在些。

1.3.4 产品经理曾是我的理想

产品经理曾经是我非常向往的岗位,在做产品经理工作之前我就已经读完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结网》两本书,并且规划好了自己的成长路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要全面地照顾到产品的方方面面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光是每个版本的功能安排、与老板PK、设计和开发对接、项目推进、测试推进、上线发布、下一个版本启动,等等,就足以把工作时间和精力占满,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用户。

后来我才明白,那时候我的岗位虽然叫产品经理,但实际上的产品经理是我的老板,我们只是产品设计师。而在之后的几份工作中,实际情况也都印证了我的观察,真正的产品经理只有一个人,就是这款产品的负责人,其他所有的所谓“产品经理”其实都是产品设计师,类似于传统软件行业的需求分析师一样,承接来自用户、运营、市场等部门的关于产品功能、性能和体验上的需求,进行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功能排期、版本跟进和发布等工作。只有那个产品的总负责人,即产品经理,才能摆脱烦琐的产品设计细节,从大方面去考虑产品,考虑运营和市场等方面的策略并且给出一些方向指导。

在经历这些岗位的工作过程中,我收获最大的其实是对自己的了解,我渐渐开始明白从我的性格和能力来看,自己比较适合和擅长什么工作。我对自己的总结有以下几点:

· 具有对软件开发的清晰了解;

· 性格外向,喜欢更多地接触用户,与用户交流;

· 具备一定的同理心;

· 喜欢在前线打拼,背负更直接清晰的KPI。

其实在我当时的项目里没有很明确的运营岗位,在清楚了我的方向之后,我便开始更多地申请去从事与用户相关的工作。其实大家也是一样,通过工作搞清楚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以及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内容,然后再去匹配相应的岗位。如果当前没有这种岗位,那又如何?申请去做相关的事情不断地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即可,互联网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变化,谁又能肯定明天这个岗位会不会出现呢?